《愚公移山》是一篇老文章了,很多年前,就有台湾教师质疑,为什么不把这篇文章删除,非要用愚公的愚昧来愚弄学生。
一、愚公愚在何处?
这篇文章刚让学生读一遍,学生就问:老师,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啊?搬山多费事啊!你把山搬到别的地方,挡住了别人的路,别的地方的人怎么办?搬山那么麻烦,为什么不打个隧道?这也比搬山省事的多呀?智叟说的不对吗?三个人,三担土石,一年一趟,啥时候能搬完?愚公是不是太乐观了?
今天上课时,我就顺应学生的想法,首先问学生:愚公愚在什么地方?
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:
1、太行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——山那么大,那么高,愚公非要搬山,说话容易,搬山没那么容易。
2、年且九十——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损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
3、率荷担者三夫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,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——人之少,路途之遥远,周期之漫长,相对大山而言,把山搬走得何年何月?
二、家人何不反对?
讨论到这儿,很明显,愚公之愚何及也,可是为什么他召开家庭会议时,没有一个人反对呢?
1、杂然相许——都同意。
2、其妻献疑曰——担心如何解决问题,关心方案的制定。
3、杂曰——大家纷纷说,可以看出讨论如此热烈,都在出谋划策。可见愚公这一建议是深得大家的拥护。
4、遗男跳往助之——连孩子都乐呵呵地去帮忙。
三、智叟智?愚公愚?
这些人难道都愚吗?这些人难道没有考虑到搬山之难?我们来看看智叟是怎样说愚公的?
学生朗读智叟的那句话,大家讨论,智叟这两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态度:
1、倒装句,感叹句——嘲讽,责备。
2、反问句——挖苦,轻视。
一句话——办不到!你别痴心妄想了!
愚公是怎样反驳的?智叟为什么无言以对呢?
1、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——故步自封
2、不若孀妻弱子——对比。
3、子孙无穷匮——人的力量是无穷尽的。
四、文章为什么让神把山搬走?
所以,在我们看来愚昧的愚公,固执地搬山去了,而且,也没有等到猴年马月。问题怎么解决的呢?
操蛇之神——惧
天帝——感
是什么让操蛇之神惧,让天帝感动呢?
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了:愚公的决心,愚公的毅力。
我们面前也有大山,七座大山,比太行王屋如何?所以,这山啊!它不是山!它是什么?
学生异口同声:困难!
面对困难,我们做智叟还是做愚公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