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谷子·揣篇古之善用天下者,必量天下之权,而揣诸侯之情。
量权不审,不知强弱轻重之称。
揣情不审,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。
何谓量权?
曰:“度于大小,谋于众寡。
称货财有无,料人民多少、饶乏,有余不足几何?
辨地形之险易孰利、孰害?
谋虑孰长、孰短?
群臣之亲疏,孰贤、孰不肖?
与宾客之知睿孰少、孰多?
观天时之祸福,孰吉、孰凶?
诸候之亲孰用、孰不用?
百姓之心去就变化,孰安、孰危?
孰好、孰憎?
反侧孰便、孰知?
如此者,是谓量权。
”
揣情者,必以其甚喜之时,往而极其欲也,其有欲也,不能隐其情。
必以其甚惧之时,往而极其恶也,具有恶也,不能隐其情:情欲必知其变。
感动而不知其变者,乃且错其人勿与语,而更问所亲,知其所安。
夫情变于内者,形见于外。
故常必以其见者,而知其隐者。
此所谓测深揣情。
故计国事者,则当审量权。
说人主,则当审揣情。
谋虑情欲必出于此。
乃可贵、乃可贱、乃可重、乃可轻、乃可利、乃可害、乃可成、乃可败,其数一也。
故虽有先王之道、圣智之谋,非揣情,隐匿无所索之。
此谋之本也,而说之法也。
常有事于人,人莫能先。
先事而至,此最难为。
故曰“揣情最难守司”。
言必时其谋虑,故观蜎飞蠕动,无不有利害,可以生事变。
生事看,几之势也。
此揣情饰言成文章,而后论之。
文
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译文、注释、简介、赏析译文古时候,善于治理天下的人,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,揣度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形。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,权衡利害,就不会知道诸侯国的强弱情况。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势,便不知道个中隐蔽的情况的发展变化。什么叫权衡得失呢?就是能准确揣测(对方)大原小,明察多与少,衡量财货有与无,预测百姓众与寡,丰足与贫乏,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?(在战争中)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,哪处与己有利,哪处与己有害,(研究计策时),哪个是长策,哪个是权宜之计。在君臣亲疏关系中,要知道哪些人贤德,哪些人不正派;在谋士与宾客中,哪个足智多谋,哪个是平庸之才。考察命运的福祸时,什么是吉利的,什么是凶险的;与诸侯交谊中,谁是可以效力的,谁是不能效力的;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,哪种是平安的,哪种是具有危险的,什么是老百姓喜好的,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;不顺从者,哪些要审察,哪些可相契。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变化的趋势。在准确地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,才能称为审时度势,权衡利弊得失。
揣摩人情,游说人主的谋士,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,要使其愿望极度膨胀。只要对方有欲望,他就不愿隐瞒事物的真实情况。而在对方怀疑,戒惧时去游说他,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。倘若对方有所厌恶的事,此时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。(因为)对方在有欲求的时候,常会反映在他们外在神态变化之中。如果对方有所感动,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,可先不要着急,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,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,说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,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。一般地说来,心中的欲求,能形之于外部神态,因此,不时地察颜观色,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。这就是所谓“测深揣情”。
因而,决策国家大事的人,必须会权衡得失利弊;同理,游说人主的谋士,也必须会揣摩人主的心理。策划、谋略、探察人的欲求,均同此理。揣情之术,可以使人富贵,也可以使人贫贱;可以使人有重权,也可以使人微不足道;可以使人受益,也可使人受害;可以使人成功,也可以使人失败;这些都是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。所以,即使有贤明君王的大德,有上智之人的聪慧,若无忖度时势,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,面对着隐藏了真实情况的事实,也依然不能识破它。由此可知,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,游说人主的基本法则。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,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。(事先预料)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。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用的。揣情之时,必须根据不同时势、情态作出判断。在现实中,连昆虫的飞行与蠕动,都是按照自身的生理规律存在,应变于环境。世上万物都是利害共生,而且全在变化之中。事情一开始,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。揣情者,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词装饰成文章,而后再与对方论说。
简介《鬼谷子·揣篇》是春秋时期纵横家鬼谷子创作的一篇散文。
鬼谷子·摩篇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摩者,揣之术也。
内符者,揣之主也。
用之有道,其道必隐。
微摩之以其索欲,测而探之,内符必应。
其索应也,必有为之。
故微而去之,是谓塞匿端,隐貌逃情,而人不知,故能成其事而无患。
摩之在此,符之在彼,从而用之,事无不可。
古之善摩者,如操钩而临深渊,饵而投之,必得鱼焉。
故曰:主事日成,而人不知。
主兵日胜,而人不畏也。
圣人谋之于阴,故曰神。
成之于阳,故曰明,所谓主事日成者,积德也,而民安之,不知其所以利。
积善也,而民道之,不知其所以然。
而天下比之神明也。
主兵日胜者,常战于不争不费,而民不知所以服,不知所以畏,而天下比之神明。
其摩者,有以平,有以正。
有以喜,有以怒。
有以名,有以行。
有以廉,有以信。
有以利,有以卑。
平者,静也。
正者,宜也。
喜者,悦也。
怒者,动也。
名者,发也。
行者,成也。
廉者,洁也。
信者,期也。
利者,求也。
卑者,谄也。
故圣人所以独用者,众人皆有之。
然无成功者,其用之非也。
故谋莫难于周密,说莫难于悉听,事莫难于必成。
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。
故谋必欲周密。
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,故曰: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,故曰:道、数与时相偶者也。
说者听,必合于情。
故曰:情合者听。
故物归类。
抱薪趋火,燥者先燃。
平地注水,湿者先濡。
此物类相应,于事誓犹是也。
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,故曰:摩之以其类,焉有不相应者。
乃摩之以其欲,焉有不听者。
故曰:独行之道。
夫几者不晚,成而不拘,久而化成。
鬼谷子·权篇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说者,说之也。
说之者,资之也,饰言者,假之也。
假之者,益损也。
应对者,利辞也。
利辞者,轻论也。
成义者,明之也。
明之者,符验也。
难言者,却论也。
却论者,钓几也。
佞言者,谄而于忠:谀言者,博而于智。
平言者,决而于勇。
戚言者,权而于信。
静言者,反而于胜。
先意承欲者,谄也。
繁种文辞者,博也。
策选进谋者,权也。
纵舍不疑者,决也。
先分不足而窒非者,反也。
故口者机关也,所以关闭情意也。
耳目者,心之佐助也,所以窥间见奸邪。
故曰:“参调而应,利道而动。
”故繁言而不乱,翱翔而不迷,变易而不危者,观要得理。
故无目者,不可示以五色,无耳者,不可告以五音。
故不可以往者,无所开之也。
不可以来者,无所受之也。
物有不通者,故不事也。
古人有言曰:“口可以食,不可以言。
”言有讳忌也。
众口烁金,言有曲故也。
人之情,出言则欲听,举事则欲成。
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,而用愚人之所长。
不用其所拙,而用愚人之所工,故不困也。
言其有利者,从其所长也。
言其有害者,避其所短也。
故介虫之捍也,必以坚厚。
螫虫之动也,必以毒螫。
故禽兽知用其所长,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。
故曰:“辞言五、曰病、曰怨、曰忧、曰怒、曰喜。
”故曰:“病者,感衰气而不神也。
怨者,肠绝而无主也。
忧者,闭塞而不泄也。
怒者,妄动而不治也。
喜者,宣散而无要也。
”此五者,精则用之,利则行之。
故与智者言,依于博。
与拙者言,依于辩。
与辩者言,依于要。
与贵者言,依于势。
与富者言,依于高。
与贫者言,依于利。
与贱者言,依于谦。
与勇者言,依于敢。
与过者言,依于锐,此其术也,而人常反之。
是故与智者言,将此以明之。
与不智者言,将此以教之,而甚难为也。
故言多类,事多变。
故终日言,不失其类,故事不乱。
终日变,而不失其主,故智贵不妄,听贵聪,智贵明,辞贵奇。
鬼谷子·谋篇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为人凡谋有道,必得其所因,以求其情。
审得其情,乃立三仪。
三仪者曰上、曰中、曰下。
参以立焉,以生奇。
奇不知其所拥,始于古之所从。
故郑人之取玉也,必载司南之车,为其不惑也。
夫度村、量能、揣情者,亦事之司南也。
故同情而俱相亲者,其俱成者也。
同欲而相疏者,其偏成者也。
同恶而相亲者,其俱害者也。
同恶而想疏者,其偏害者也。
故相益则亲,相损则疏,其数行也,此所以察同异之分,其类一也。
故墙坏于其隙,木毁于其节,斯盖其分也。
故变生事,事生谋,谋生计,计生议,议生说,说生进,进生退,退生制,因以制于事。
故万事一道,而百度一数也。
夫仁人轻货,不可诱以利,可使出费。
勇士轻难,不可惧以患,可使据危。
智者达于数,明于理,不可欺以诚,可示以道理,可使立功。
是三才也。
故愚者易蔽也,不肖者易惧也,贪者易诱也,是因事而裁之。
故为强者积于弱也。
为直者积于曲。
有余者积于不足也。
此其道术行也。
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,内亲而外疏者说外。
故因其疑以变之,因其见以然之,因其说以要之,因其势以成之,因其恶以权之,因其患以斥之。
摩而恐之,高而动之,微而证之,符而应之,拥而塞之,乱而惑之,是谓计谋。
计谋之用,公不如私,私不如结,结而无隙者也。
正不如奇,奇流而不止者也。
故说人主者,必与之言奇。
说人臣者,必与之言私。
其身内、其言外者疏。
其身外,其言深者危。
无以人之所不欲,而强之于人。
无以人之所不知,而教之于人。
人之有好也,学而顺之。
人之有恶也,避而讳之,故阴道而阳取之也。
故去之者纵之,纵之者乘之。
貌者不美,又不恶,故至情托焉。
可知者可用也,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,故曰:“事贵制人,而不贵见制于人。
”制人者握权也,见制于人者制命也。
故圣人之道阴,愚人之道阳。
智者事易,而不智者事难。
以此观之,亡不可以为存,而危不可以为安,然而无为而贵智矣。
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,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。
既用见可,择事而为之,所以自为也。
见不可,择事而为之,所以为人也。
故先王之道阴,言有之曰:“天地之化,在高与深。
圣人之道,在隐与匿。
非独忠、信、仁、义也,中正而已矣。
”道理达于此义者,则可与语。
由能得此,则可与谷远近之义。
鬼谷子·决篇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凡决物,必托于疑者。
善其用福,恶其用患。
善至于诱也,终无惑偏。
有利焉,去其利,则不受也。
奇之所托。
若有利于善者,隐托于恶,则不受矣,致疏远。
故其有使失利者,有使离害者,此事之失。
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:有以阳德之者,有以阴贼之者,有以信诚之者,有以蔽匿之者,有以平素之者。
阳励于一言,阴励于二言,平素、枢机以用。
四者微而施之。
于事度之往事,验之来事,参之平素,可则决之。
王公大人之事也,危而美名者,可则决之。
不用费力而易成者,可则决之。
用力犯勤苦,然不得已而为之者,可贵则决之。
去患者,可贵则决之。
从福者,可则决之。
故夫决情定疑,万事之基,以正治乱,决成败,难为者。
故先王乃用蓍龟者,以自决也。
鬼谷子·符言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安徐正静,其被节先肉。
善与而不静,虚心平意以待倾损。
右主位。
目贵明,耳贵聪,心贵智。
以天下之目视者,则无不见。
以天下之耳听者,则无不闻。
以天下之心思虑者,则无不知。
辐辏并进,则明不可塞。
右主明。
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,许之则防守,拒之则闭塞。
高山仰之可极,深渊度之可测,神明之德术正静,其莫之极。
右主德。
用赏贵信,用刑贵正。
赏赐贵信,必验而目之所闻见,其所不闻见者,莫不谙化矣。
诚畅于天下神明,而况奸者干君。
右主赏。
一曰天之,二曰地之,三曰人之。
四方上下,左右前后,荧惑之处安在。
右主问。
心为九穷之治,君为五官之长。
为善者,君与之赏。
为非者,君与之罚。
君因其所以求,因与之,则不劳。
圣人用之,故能赏之。
因之循理,故能长久。
右主因。
人主不可不周。
人主不周,则群臣生乱,家于其无常也,内外不通,安知所闻,开闭不善,不见原也。
右主周。
一曰长目,二曰飞耳,三曰树明。
明知千里之外,隐微之中,是谓洞天下奸,莫不谙变更。
右主恭。
循名而为贵,安而完,名实相生,反相为情,故曰名当则生于实,实生于理,理生于名实之德,德生于和,和生于当。
右主名。
鬼谷子·抵巇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物有自然,事有合离。
有近而不可见,有远而可知。
近而不可见者,不察其辞也。
远而可知者,反往以验来也。
戏者,罅也。
罅者,涧也。
涧者,成大隙也。
戏始有朕,可抵而塞,可抵而却,可抵而息,可抵而匿,可抵而得,此谓抵巇之理也。
事之危也,圣人知之,独保其身。
因化说事,通达计谋,以识细微。
经起秋毫之末,挥之于太山之本。
其施外,兆萌芽蘖之谋,皆由抵巇。
抵巇之隙为道术用。
天下纷错,上无明主,公侯无道德,则小人谗贼,贤人不用,圣人鼠匿,贪利诈伪者作,君臣相惑,土崩瓦解而相伐射,父子离散,乖乱反目,是谓萌牙戏罅。
圣人见萌牙戏罅,则抵之以法。
世可以治,则抵而塞之。
不可治,则抵而得之。
或抵如此,或抵如彼。
或抵反之,或抵覆之。
五帝之政,抵而塞之。
三王之事,抵而得之。
诸侯相抵,不可胜数,当此之时,能抵为右。
自天地之合离终始,必有戏隙,不可不察也。
察之以捭阖,能用此道,圣人也。
圣人者,天地之使也。
世无可抵,则深隐而待时。
时有可抵,则为之谋。
可以上合,可以检下。
能因能循,为天地守神。
鬼谷子·内揵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君臣上下之事,有远而亲,近而疏。
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。
日进前而不御,遥闻声而相思。
事皆有内揵,素结本始。
或结以道德,或结以党友,或结以财货,或结以采色。
用其意,欲入则入,欲出则出。
欲亲则亲,欲疏则疏。
欲就则就。
欲去则去。
欲求则求,欲思则思。
若蚨母之从子也。
出无间,入无朕。
独往独来,莫之能止。
内者,进说辞也。
楗者,楗所谋也。
欲说者务稳度,计事者务循顺。
阴虑可否,明言得失,以御其志。
方来应时,以和其谋。
详思来楗,往应时当也。
夫内有不合者,不可施行也。
乃揣切时宜,从便所为,以求其变。
以变求内者,若管取楗。
言往者,先顺辞也。
说来者,以变言也。
善变者审知地势,乃通于天,以化四时,使鬼神,合于阴阳,而牧人民。
见其谋事,知其志意。
事有不合者,有所未知也。
合而不结者,阳亲而阴疏。
事有不合者,圣人不为谋也。
故远而亲者,有阴德也。
近而疏者,志不合也。
就而不用者,策不得也。
去而反求者,事中来也。
日进前而不御者,施不合也。
遥闻声而相思者,合于谋待决事也。
故曰:不见其类而为之者,见逆。
不得其情而说之者,见非。
得其情乃制其术,此用可出可入,可楗可开。
故圣人立事,以此先知而楗万物。
由夫道德仁义,礼乐忠信计谋,先取诗书,混说损益,议论去就。
欲合者用内,欲去者用外。
外内者,必明道数。
揣策来事,见疑决之。
策无失计,立功建德,治名入产业,曰楗而内合。
上暗不治,下乱不窹,楗而反之。
内自得而外不留,说而飞之,若命自来,己迎而御之。
若欲去之,因危与之。
环转因化,莫知所为,退为大仪。
鬼谷子·反应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古之大化者,乃与无形俱生。
反以观往,覆以验来。
反以知古,覆以知今。
反以知彼,覆以知己。
动静虚实之理,不合来今,反古而求之。
事有反而得覆者,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。
人言者,动也。
己默者,静也。
因其言,听其辞。
言有不合者,反而求之,其应必出。
言有象,事有比。
其有象比,以观其次。
象者象其事,比者比其辞也。
以无形求有声,其钓语合事,得人实也。
若张置网而取兽也,多张其会而司之。
道合其事,彼自出之,此钓人之网也。
常持其网驱之,其言无比,乃为之变,以象动之,以报其心,见其情,随而牧之。
己反往,彼覆来,言有象比,因而定基。
重之袭之,反之复之,万事不失其辞,圣人所诱愚智,事皆不疑。
古善反听者,乃变鬼神以得其情。
其变当也,而牧之审也。
牧之不审,得情不明。
得情不明,定基不审。
变象比,必有反辞,以还听之。
欲闻其声反默,欲张反敛,欲高反下,欲取反与。
欲开情者,象而比之,以牧其辞,同声相呼,实理同归。
或因此,或因彼,或以事上,或以牧下,此听真伪、知同异,得其情诈也。
动作言默,与此出入,喜怒由此以见其式,皆以先定为之法则。
以反求复,观其所托。
故用此者,己欲平静,以听其辞,察其事,论万物,别雄雌。
虽非其事,见微知类。
若探人而居其内,量其能射其意也。
符应不失,如腾蛇之所指,若羿之引矢。
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也。
其相知也,若比目之鱼。
其伺言也,若声之与响。
见其形也,若光之与影也。
其察言也,不失若磁石之取针,舌之取燔骨。
其与人也微,其见情也疾。
如阴与阳,如阳与阴。
如圆与方,如方与圆。
未见形圆以道之,既见形方以事之。
进退左右,以是司之。
已不先定,牧人不正,事用不巧,是谓「忘情失道」。
己审先定以牧入,策而无形容,莫见其门,是谓「天神」。
鬼谷子·捭阖 〔鬼谷子〕 〔秦〕
粤若稽古,圣人之在天地间也,为众生之先。
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,知存亡之门户,筹策万类之终始,达人心之理,见变化之朕焉,而守司其门户。
故圣人之在天下也,自古至今,其道一也。
变化无穷,各有所归。
或阴或阳,或柔或刚,或开或闭,或弛或张。
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,审察其所先后,度权量能,校其伎巧短长。
夫贤、不肖、智、愚、勇、怯,有差,乃可捭,乃可阖。
乃可进,乃可退。
乃可贱,乃可贵:无为以牧之。
审定有无与其实虚,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,微排其所言,而捭反之,以求其实,实得其指,阖而捭之,以求其利。
或开而示之,或阖而闭之。
开而示之者,同其情也。
阖而闭之者,异其诚也。
可与不可,明审其计谋,以原其同异。
离合有守,先从其志。
即欲捭之贵周,即欲阖之贵密。
周密之贵微,而与道相追。
捭之者,料其情也。
阖之者,结其诚也。
皆见其权衡轻重,乃为之度数,圣人因而为之虑。
其不中权衡度数,圣人因而自为之虑。
故捭者,或捭而出之,或捭而纳之。
阖者,或阖而取之,或阖而去之。
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
捭阖者,以变动阴阳,四时开闭,以化万物。
纵横、反出、反覆、反忤必由此矣。
捭阖者,道之大化,说之变也。
必豫审其变化,吉凶大命系焉。
口者,心之门户也。
心者,神之主也。
志意、喜欲、思虑、智谋,此皆由门户出入,故关之以捭阖,制之以出入。
捭之者,开也、言也、阳也。
阖之者,闭也,谋也、阴也。
阴阳其和,终始其义。
故言长生、安乐、富贵、尊荣、显名、爱好、财利、得意、喜欲为阳,曰「始」。
故言死亡,忧患、贫贱、苦辱、弃损、亡利、失意、有害、刑戮、诛罚为阴,曰「终」。
诸言法阳之类者,皆曰「始」,言善以始其事。
诸言法阴之类者,皆曰「终」,言恶以终其谋。
捭阖之道,以阴阳试之,故与阳言者依崇高,与阴言者依卑小。
以下求小,以高求大。
由此言之,无所不出,无所不入,无所不可。
可以说人,可以说家,可以说国,可以说天下。
为小无内,为大无外。
益损、去就、倍反,皆以阴阳御其事。
阳动而行,阴止而藏。
阳动而出,阴随而入。
阳还终始,阴极反阳。
以阳动者,德相生也。
以阴静者、形相成也。
以阳求阴,苞以德也。
以阴结阳,施以力也。
阴阳相求,由捭阖也。
此天地阴阳之道,而说人之法也,为万事之先,是谓「圆方之门户」。
礼记·檀弓·晋献文子成室 〔无名氏〕 〔秦〕
晋献文子成室,晋大夫发焉。
张老曰:“美哉,轮焉!
美哉,奂焉!
歌于斯,哭于斯,聚国族于斯!
”文子曰:“武也,得歌于斯,哭于斯,聚国族于斯,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!
”北面再拜稽首。
君子谓之善颂善祷。